人物故事

从不同方面看孙中山的人格魅力

从不同方面看孙中山的人格魅力

孙中山(1866年11月12日--1925年3月12日),名文,字载之,号日新,又号逸仙,幼名帝象,化名中山樵。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,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,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,三民主义的倡导者,创立《五权宪法》。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,"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"。

二十世纪中叶以来,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与伟大功绩、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、建国方略与政治活动等方面都发表过许多研究文章。但是相对来讲,对于他的人格特质的研究,还较薄弱。事实上,孙中山先生鲜明的人格特质,对他的事业有较大影响,值得深入认识。

01从孙宋爱情看

孙中山与宋庆龄从年龄上相差比较悬殊,且宋庆龄讲上海腔,孙中山讲广东话,宋庆龄是豪门千斤,而孙中山出身贫贱,职业革命家,与风险为伴。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结合。正如宋庆龄本人所言:“从美学成后,我面临各种机遇,但我选择了作中山先生的学生,至今不后悔。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,要有追求。追求是人类最神圣的事业——实际也是中山先生对我的考验。至于我和中山先生的结合,那是日后我们志同道合的缘故,是顺理成章的事。”

一九二零年十一月十五日,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合影。婚后的宋庆龄随孙中山南征北战,广州蒙难时差一点丢了性命,并丧失了平生最热爱的孩子和再生育的能力。在此后多年一个人生活的岁月中,她曾多次表示“假如一切事情要再重复一次的话,我还愿意同样的生活。”可见两人爱情之牢固,及孙中山强大的人格魅力。 从不同方面看孙中山的人格魅力

02从追随者看

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工作,革命事业屡战屡败,挫折多多。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决策失误和指挥不当。他在《有志竞成》一文中对十次起义失败、五次改组政党都作了翔实的记载和坦诚的检讨,他自己总结为“愈挫愈奋,再接再厉”。不仅如此,孙中山在海内外华人当中的影响也愈来愈高。历次起义和革命中牺牲了许多壮士,像陆皓东、宋教仁、林觉民等等,而日本友人山田良政也因执行孙中山的派遣而被清廷杀害。从当年的具体过程来看,革命党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拥护孙中山的[renwugushi.com]。在《陈英士致黄克强书》中陈英士检讨了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误解,提出“二、三同志,亦有以谅中山先生惨淡经营,机关改造之苦衷耶?”进而陈英士建议:“此后欲达革命目的,当视中山先生主张,必如众星拱北辰。”一个与中山先生持不同政见的人,能够转变到号召同志拥戴孙中山先生,可见孙中山先生人格魅力之大也。

03从外交筹款看

武昌起义前,湖广总督瑞徵与外国领事相约,请调外国兵船入汉口江面炮轰起义军。如果真的实现,则起义成败未可预料。所幸者,起义军打着孙中山的旗号,宣称是依孙中山的命令而起事的。俄、法国领事对孙中山印象极佳,由于他们的坚决反对,兵船炮轰之事未成,武昌起义才取得成功。值得注意的是各省独立都是打着孙中山的旗号。辛亥革命成功时,孙中山还在美国筹款。他冷静地分析形势,认定必须从外交努力上取得列强对革命的承认,才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关键。孙中山说:“乃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,不在疆场之上,而在樽俎之间,所得效力更大也。”赴英国途中,他“避却一切报馆访员,盖恶虚声而图实际也。”再一次表现了孙中山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。到英国之后,他立即“委托维加炮厂总经理为予代表往与外务大臣磋商,向英政府要求三事,一、止绝清廷一切借款,二、制止日本援助清廷,三、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,便予取道回国。”英国政府同意了孙中山的三项要求,是因为眼见清廷大势已去,同时也是承认了孙中山革命领袖的地位。然后孙中山又去法国,“过巴黎曾往见其朝野之士皆极表同情于我,而尤以现任首相格利门梳为最诚恳挚”。这里,孙中山俨然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。而作为外交家,魅力是必不可少的。 从不同方面看孙中山的人格魅力

04从对待名利上看

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时,孙中山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过:“予不名一钱也,所带回者革命精神耳。”表达了他革命的真实目的。为了争取袁世凯实现南北议和,他毅然辞去总统职务,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事业,为我们留下了《实业计划》中建设全国铁路网络(包括西藏铁路网线)的宏伟蓝图。1924年12月,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讨国家大计,这时的孙中山已重病在身,亲朋好友都劝阻他,但孙中山认为这是统一全国的一次机会,只要一息尚存,就不能放弃努力:“余之北上是为革命,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,又何危险之可言耶?”抵北京时万人空巷,都想一睹孙中山风采,聆听其宏伟的演说,但是,他只能发表书面讲话了,“此来不是为争地位,不是争权利,是特来与诸位君救国的。”可惜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身先死,留下了终身的遗憾。但他的崇高风范,万民仰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