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故事

爆炸贝电影《亡命救护车》观影感悟大全

爆炸贝电影《亡命救护车》观影感悟大全

爆炸贝电影《亡命救护车》观影感悟大全

篇一:

剪辑混乱

尽管迈克尔·贝在新片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,但不得不说的是,过于花哨、匆忙的剪辑严重削弱了大部分镜头的视觉魅力。

虽然《亡命救护车》的剪辑不像《鬼影特攻:以暴制暴》那样杂乱无章,但在单个镜头中停留的时间很少超过一秒,这对于影片中一些华丽的歌剧式宏大场面来说无疑是一种破坏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俨然是一部过度剪辑的电影的教科书式范例,迈克尔·贝似乎有非常丰富的镜头可以选择,而且显然不希望浪费任何一个。

鉴于这部电影的剪辑师是两届奥斯卡奖得主彼得罗·斯卡利亚(《刺杀肯尼迪》、《黑鹰坠落》),所以,这显然是迈克尔·贝为了满足自己的独特偏好,不惜以损害观众的沉浸感为代价,不断抛出新奇镜头制造视觉轰炸所导致的结果。

篇二:

变形的三板斧

迈克尔·贝1980年代以执导广告和MV出道,曾经与耐克、锐步等大品牌合作过。青年时代的广告导演经历,为他的电影风格奠定了基础。光鲜的画面、快速的剪辑,这都是广告片的套路。

最新的这部《亡命救护车》,依旧跳不出迈克尔·贝的电影三板斧套路。

第一板斧,高概念电影。高概念电影(high concept)指具有视觉形象的吸引力、充分的市场商机、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,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电影。看迈克尔·贝的作品表,从过去的《勇闯夺命岛》到今天的《亡命救护车》,都属于高概念电影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:迈克尔·贝的电影不灵了

但是,这一次的《亡命救护车》的格局终归小了些。两名劫匪抢劫银行之后想逃脱,结果劫持了一辆救护车。警方在洛杉矶市区围追堵截,因为救护车上有受伤警察和一名急救员,这场抓捕行动愈显困难重重。

迈克尔·贝的短板就是很难捋顺现实逻辑。《亡命救护车》无法天马行空,在很多细节上就经不起推敲。

譬如,劫匪作案时居然不戴面罩,过于猖狂了;在警方包围之下,劫匪们更不可能短时间内将救护车变换颜色;更遑论在重重包围的枪战中毫发无损地突出重围了。

虽然是高概念电影,但剧情漏洞一多,观众还是会倒胃口。

第二板斧,爆炸大场面。迈克尔·贝是好莱坞最热衷于爆炸戏的导演,《珍珠港》《变形金刚》等等电影中的爆炸场面,构成了导演独特的爆炸美学。

本片一如既往地追求爆炸场面。但主角毕竟身处一辆救护车,能够用到炸弹的场面实在有限。仅有的几场爆炸戏也非常短促,还不够以前导演练手之用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:迈克尔·贝的电影不灵了

有鉴于此,影片还需依靠枪战场面来提升火爆程度。但是劫匪人数不多,枪战场面也无法营造出震耳欲聋的效果。导演只好狂加飞车戏,影片呈现出《绝地战警》+《速度与激情》的即视感。

只是影片中的飞车场景惊险有余、惊喜不足。毕竟是一辆救护车在飞驰,视觉效果上肯定不如《速度与激情》中的跑车那么风驰电掣。

第三板斧,画面耍酷炫。迈克尔·贝的电影画面明亮,喜欢用广角镜头,配合快节奏的剪辑手法,让他的电影语言呈现出酷炫风格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同样如此。在迈克尔·贝的镜头中,大都市洛杉矶尽收眼底,飞车追逐场面从空中俯拍到地面跟拍,多个角度飞快切换,紧张感拉满了。

但过多的手持摄影镜头,让前半段的画面看起来会比较晃。再加上影片中的频繁使用快速剪辑,两三秒就是一个镜头。让人有点目不暇接,这就导致观众很难入戏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:迈克尔·贝的电影不灵了

综上所述,迈克尔·贝的确很用心在完成这部作品。但是导演风格多年不变,三板斧已经耍得不顺滑了。

篇三:

提起迈克尔·贝,中国观众对他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5年前上映的《变形金刚5》。

由于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大量爆炸镜头,以至于在中国得了个“爆炸贝”的昵称。

从这个昵称看出,迈克尔·贝算是中国观众非常喜欢的好莱坞导演之一,这个外号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的电影风格——只拍大场面、大预算商业片。

但从2017年“变5”口碑和票房双双失利至今,迈克尔·贝就只有一部网络电影《鬼影特攻:以暴制暴》问世[renwugushi.com]。

沉寂这段时间又赶上疫情,“爆炸贝”自己抱怨无片可拍,被隔离在家很烦,哪怕快速地拍一部“小”片也行。

于是有了《亡命救护车》这部相比于迈克尔·贝之前作品体量小得多的新作。

这版《亡命救护车》翻拍的是2005年丹麦的同名电影,由编剧克里斯·费达克改编。

美版的整体梗概和原作保持一致,把故事背景换到洛杉矶,还改变了一些细节桥段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翻拍自丹麦同名电影

因为迈克尔·贝自己就是洛杉矶人,而且也成长在养父母家庭,所以这部电影带有导演自己很深的个人烙印。

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知名动作游戏《侠盗猎车》中的洛杉矶地标,如果你是个《侠盗猎车》粉,肯定会发现很多游戏中的场景,整部电影也非常像GTA的一个任务。

另外两位男主饰演的角色也是来自收养家庭的兄弟。

更有趣的是,迈克尔·贝是个爱狗狂人,片中出现那只意外卷入追捕的大狗就是他的其中一只爱犬Nitro,这只狗在电影中贡献了为数不多的笑点,给紧张的追捕剧情增添了一些轻松。

迈克尔·贝导演还是个很爱国主义的导演,他的影片经常会明示或暗示一些美式主旋律,这是他电影的标志性风格之一。

比如现在美国的主流思想是种族平等,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主人公兄弟是一黑一白,其中黑人还是退役军人;那对被意外卷入麻烦的巡警也是一黑一白搭档,白人巡警还爱上了亚裔女;而女主艾莎·冈萨雷斯又是墨西哥人拉丁裔。

这些人种上的设计,在丹麦原作中可是没有的,美版把这些元素加了进去,以符合他们的主流思想。

本来好莱坞的制片人多年前就拿到丹麦原作的改编权,第一导演人选就是迈克尔·贝,但当时迈克尔·贝并没有看上这个本子。

直到疫情之下无片可拍,迈克尔·贝又找到环球,希望接手一部“小片”,所以《亡命救护车》又回到贝的手上。

他承诺可以以较低的预算和较短的时间拍出这部电影,而且改变以往爆炸过多的拍法,更重视剧情驱动和人物。

所以这部电影与迈克尔·贝之前的作品重视效、轻剧情正好相反,它的剧情紧凑,节奏抓人,而且三个主人公刻画的也都很饱满。

影片给人的总体感受是一部非常传统、非常典型、非常老派的美式警匪片,我们已经很少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悍匪抢银行、闹市区火并的桥段。

这个问题其实导演也意识到了,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怎么还会有人在洛杉矶市中心抢银行呢?

所以电影借那个FBI探员之口替观众问出了这个问题,并给出了一个算是合理的解释。

这部电影之所以给人一种“传统美式电影”的感觉,一方面是因为纯粹的强盗、追车题材属于上个时代的流行,观众看得太多了。

更本质一方面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完全按照好莱坞最流行的“三幕结构”编剧模板来写,在剧作上堪称是编剧格式的典范。

不管叫“古典叙事”也好,还是叫“三幕结构”也好,还有在经典编剧教材《救猫咪》中被拆分为15个大场景也好,这个模板的总体结构就是把主人公的世界分为三个世界。

这三个世界分别是世界1,是还未发生改变的世界,对应电影的第一幕;世界2,是第一个世界的颠倒,即主人公进入的疯狂冒险世界,对应电影的第二幕;第三个世界,是前两个世界的交汇,主人公在第三个世界找到出路解决全部问题,对应电影的第三幕结局部分。

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,一般还会增加一个“B故事”。“B故事”一般是情感故事,是主人公在冒险主线之外经历的情感线,最典型的“B故事”就是《蜘蛛侠》中女友MJ的那条线。

具体到《亡命救护车》,首先要明确这部电影中的夏普兄弟和女急救员都是主角,他们是三个多重主人公(也就是三个目标不一致的主人公)。

在第一个世界中,三人各自过着平静的生活,黑人威尔为妻子的医药费发愁;他的非亲生哥哥丹尼开个车行,背地里是个抢银行高手;而女急救员则是个没有感情的急救机器,不管救人时多么投入,送进医院马上忘记。

三人各自从第一个世界进入第二个世界的门,也就是电影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衔接点,必须要发生一件足以改变他们人生的大事。

这件大事就是威尔和兄弟丹尼一起去抢银行,但本来完美的抢劫计划被一个向银行柜员表白的巡警打乱,于是被警察围困的兄弟二人只能劫持救护车逃亡。

接下来整部电影的主体部分,也就是第二幕、第二个世界,就是威尔、丹尼和女急救员同处一辆救护车,被一大群警察追捕,期间双方互有胜负,警方对他们的压力逐渐升高。

这部电影的“B故事”是女急救员这条线,不过编剧把她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,一直和夏普兄弟劫车逃亡的主线交织在一起。

电影最后一幕发生在三人巧妙摆脱警察的追捕之后,丹尼带着兄弟和救护车投奔他父亲曾经的黑帮手下。

但本性善良的威尔不同意把女急救员留下,而且他还中了一枪,这个地方是A故事和B故事的交汇点。

为了救自己的兄弟,也为了解救无辜的女急救员,丹尼只能把救护车开到最近的医院,相当于束手就擒。

把《亡命救护车》的剧情通过编剧模板梳理一遍,会发现这个故事特别典型,有种重回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的感觉。

这套模板之所以一直流行,是因为它真的有效,能把它驾驭好,起码可以让故事全程无尿点,逻辑严密,叙述完满。

去掉各异的表面事件,其实我们熟悉的很多经典电影如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、《辛德勒的名单》,还有2021年爆火的《长津湖》、《雄狮少年》等电影都采用了这套故事模板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情严格执行了“三幕结构”模板,就像打了一套漂亮的武术套路,虽没有太多新鲜感,但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佳作。

在好莱坞流行的一本编剧必读书中这样谈故事模板:

想影响到广大的观众,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式。人们期待格式、喜欢格式——只要它具有某种新颖的组合或设计,只要它没有落入毫无意义的俗气里去。

最重要的是,讲故事的人如何让故事产生意义?好故事会让你有满足感和完整感。

人们就像追求某种宗教感一样反复地观看这些影片,因为它们反映了神话里人类共通的、让人心满意足的模式,满足了人们的需求。

《亡命救护车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,格式之上,还有很多新颖的想法和炫酷的视听,而且也反映了一些人性,对于一部商业电影足够了。

即便不横向对比,和故事越来越差的“变形金刚”比,《亡命救护车》确实有一种看电影带来的满足感和完整感。